【教与学的革命】狠抓专业建设:推进内涵发展,提升建设质量
编辑:武汉大学 时间:2021-08-18 08:56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培养一流人才的“四梁八柱”。加强专业建设,是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提升高校办学质量的必然路径。2021年武汉大学继续举办“教与学的革命”珞珈论坛,围绕“推进专业内涵发展,提升专业建设质量”这一主题,搭建交流平台。
专题报告、座谈研讨、个别访谈、撰写论文……2021年5月起,各学院(系)分论坛开展得如火如荼。从“教”和“学”两个层面深入分析和探讨如何建设一流本科专业;如何以新文科、新工科、新医科建设为着力点,开展更大跨度的学科专业交叉;如何进一步优化培养方案,培养更具时代性和前瞻性的高素质人才,充分激发师生研讨思考,积极推进一流专业高质量建设发展。
夯实专业建设基础,助推培养质量提升
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培养一流人才成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最核心的标准,而一流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一流专业的支撑和发展。分论坛活动中,各单位结合发展实际,以多种形式从不同角度对专业建设相关内容深入研讨交流,有助于建设一流专业,推进内涵发展,进一步助推学校人才培养能力的提升。
拓宽专业认知,加强建设规范学习。专业建设涵盖面广,涉及人才培养的多个层面、多项环节,而师生作为“教”与“学”的直接实践者,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专业发展历程、建设内涵和规范的深入理解和思考,从而不断提升专业认知,完善教学体系,筑牢专业建设基础。
生命科学学院为2019级全体学生组织开展了一场融合专业认知、专业内涵与专业发展内容的交流指导会,全面介绍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并结合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给学生们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适逢《高等学校信息安全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第2版)》于今年年初正式出版,该项目的牵头人、执笔人——国家网络安全学院教师张焕国为学院全体教职工做专题报告,帮助大家深入学习专业规范。
倾听师生心声,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需要构建起高水平、高质量、高标准的专业体系和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它是高校实现内涵式发展,加快“双一流”建设工作成效的重要方面。
课程衔接、教学大纲制定、课程内容设置……对人才培养各个环节,学生们有什么建议?城市设计学院组织师生代表开展了座谈交流会。各年级学生分享了专业选择的心路历程和学习中的困惑,提出了建议——“针对一年级学生,可采取多种形式进行专业介绍,加强专业启蒙和引导;对二、三年级的教学(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可结合当前我国城乡发展和规划转型的背景,进行教学内容、深度、广度等方面的调整。”“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增加应用介绍、实际调研、研讨交流等学时。”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教学秘书、团委书记、辅导员等就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相关内容,与学生代表们面对面交流。重点针对培养方案的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必修与选修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等方面展开了讨论。学生代表们积极发言献策:“建议合理提高实践教学学分。”“希望加大实践环节的力度和时间。”“灵活科学设置第三学期专业必修实践课程。”“进一步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和体验,不断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推进专业认证,持续改进建设质量。专业认证是发现并改正专业人才培养问题,引领专业发展方向,确立专业质量标杆的重要手段,为建立起良好的专业质量文化,提高教学能力水平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测绘学院组织召开了导航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工作会议,围绕导航工程专业建设,开展工程教育认证所涉及到的关于学生培养、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教学大纲修订等方面进行了研讨。
创新专业培养模式,打造人才培养高地
教育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石。专业作为人才培养的“新基建”,更需持续坚持创新发展,改革转变发展方式,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及产业需求,聚焦发展前沿,把握社会思潮的最新动向以及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推动各专业(类)之间的交叉融合,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各单位深入研讨和探索专业培养的新模式,积极推进理念、体系、内容和方法的变革与创新,对实现专业改造升级,优化布局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探讨跨学科交叉培养,推进专业变革升级。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背景下,需进一步优化现有专业设置,以新文科、新工科、新医科建设为着力点,打通院系、学科、专业之间的壁垒,开展更大跨度的学科专业交叉,形成开放包容的学科体系。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为促进政治学学科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革新与发展,邀请来自7所高校的20余位专家学者分享专业培养的探索与思考。有老师认为,在新文科建设中要注重学科的多维度发展和研究方向的多元融合,并针对政治学专业课程设置在人工智能、大数据、新文科背景下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有老师提出要增设相关二级学科新课程,打破学科壁垒,开展广泛交叉融合的建议。还有老师认为,新文科要加入新技术,例如“人工智能+社会治理”等,把握住时代发展的主要趋势。
新工科究竟“新”在何处?“新”从何起?何为工科“新”需求?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工程管理系、岩土与道桥工程系分别召开专题研讨会,组织教师们开展了集中讨论。大家认为,“新工科学生不仅拥有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现有问题的能力,也有能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去解决未来发展出现的问题,即懂技术、懂经济、懂社会、懂管理。”“新工科需要优化学科布局,考虑专业的增量优化和存量调整,逐步探索建立跨学科交叉的新型学科体系。”“新工科的内涵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新的工程教育,即要有新的理念和方法,对现有的专业进行转型和改良;二是新工科的教育,需要开拓建设新专业,比如智能建造专业的设立。”
开设跨学院精品课程,培养学科融合思维。课程作为专业发展的基础支撑,课程质量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而跨学院精品课程的打造亦是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推动一流专业高水平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造一流本科教育的创新之举。
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和经济与管理学院共同研讨共建精品课程和通识课程、开设跨学院课程等相关内容。两院达成共识,明确从今年三学期起,逐步开设计算社会学与社会地理计算(双语)、产业经济学、数据挖掘与大数据分析等跨学院互开课程,打通专业建设壁垒,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实现优质资源整合共享,让学生有机会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其他领域的课程,拓宽视野和眼界,将自身专业知识体系和其他学科知识相融合,逐步形成“T”型知识结构,进一步培养多学科融合的发展思维,推进专业培养模式的变革创新。
创新实践教学环节,激发专业发展动力。实践教学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是专业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拓宽专业的广度、深度和吸引力,离不开对实践教学方式与内容的创新与发展,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
卷轴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各种形制的古书……2019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古书制作展览。展览的内容由学生根据课堂上介绍的古籍装帧形制,自主查阅资料,自学古书制作方法,并动手制作一件书册。展览的学生作品内容涉及经史子集四部,每种书前还有学生自己撰写的解题,琳琅满目,场面壮观,吸引了诸多师生前来观看。韦胤宗老师认为,本次展览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古书形制,实实在在地感知古人所读书籍的实际面貌,真切感受到文化遗产极为丰富的细节。
计算机学院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特点,在第三学期开设了融合各类特色的实践教学活动。2020级实训主题为“项目实现的技术架构和基本应用”,通过自由组建小团队,将C++课程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体验软件开发的全流程。2019级学生以“强化软件开发基础知识”为实训目的,让学生掌握核心编程能力和基本开发工具平台的使用,熟悉从软件设计、代码实现到代码质量管理和项目发布部署。2018级实训以“提升实践技能、开发企业产品、新技术的应用与创新”为主题,分为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两个技术方向,不仅有餐厅点餐系统、智慧考勤系统、企业大数据征信系统等企业级项目,还有一站式票务平台、直播教学网站等创新项目可供选择,学生们通过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项目,进行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
“教与学的革命”珞珈论坛于2020年起在全校范围内首次举办,其目的即在于打造师生交流平台,营造良好的教学文化,不断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它是学校迎接时代变革,回归人才培养本位,激发教师“教”与学生“学”双重动力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形成具有武大特色的本科教育教学文化,进一步助推本科教学质量提升。2021年度论坛着眼于推进专业内涵式发展,不断提升专业建设质量为目标,各学院(系)积极参与,主动谋划,引导师生从夯实专业建设基础、创新专业培养模式等角度多层次、系统化、前瞻性的对专业发展作出了剖析总结与变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