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
编辑:admin 时间:2023-02-14 06:18
徐州失守后,中共河南省委派出大批党员、干部分赴豫东敌后,组织人民武装,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938年9月2日,周恩来、叶剑英指示河南省委,将武装斗争的重心移向豫东,创造豫皖苏鲁边区的新局面。遵照这一指示,彭雪枫率领新成立的新四军游击支队一部370余人,从确山县竹沟镇开赴豫东敌后,在西华县杜岗与吴芝圃、萧望东率领的两支武装会合并进行整编。新四军游击支队辖有3个大队,共945人,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吴芝圃任副司令员,张震任参谋长,萧望东任政治部主任。10月24日,游击支队东渡新黄河(史称黄泛区),进入豫东敌后。27日,游击支队在淮阳窦楼迎战日军骑兵小分队,毙敌10余人,首战告捷。游击支队继而挺进雎(县)杞(县)地区,初步打开了豫东的抗战局面。
1939年初,彭雪枫率游击支队东征,进入亳(县)北、永(城)西、商(邱)南地区作战。3月,游击支队在萧(县)宿(县)地区与八路军苏鲁豫支队会合,相互配合,广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随着新区的开辟,为加强地方党的领导,1939年3月,中共豫皖边省委在永城书案店成立,书记张爱萍,副书记吴芝圃。后改称为豫皖苏边区党委,书记吴芝圃。1939年11月,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抵达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部所在地——涡北新兴集,传达了党中央关于放手创立抗日根据地的指示,并对豫皖苏边区党政军工作作了部署。随后,豫皖苏边区抗日民主政权——豫皖苏边区联防委员会成立,吴芝圃任主任。到1939年底,新四军游击支队发展到1.7万余人。至此,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已初具规模。
1940年2月,游击支队正式改称为新四军第六支队。6月下旬,黄克诚遵照中央军委指示,率八路军5个团南下豫皖苏边区,与新四军第六支队合编为第十八集团军第四纵队,彭雪枫任司令员,黄克诚任政治委员。8月初,黄克诚奉命率3个团东进皖东北地区后,第四纵队遂整编为3个旅,执行向西防御的任务。9月初,彭雪枫率纵队主力进入淮上地区(在凤台以北、蒙城以东、宿县以西广大地区),发动群众,打击日、伪军,收复失地,开辟了淮上根据地。此时,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东自津浦铁路,西至新黄河,南跨涡河,北达陇海铁路,面积为1万多平方公里,人口300多万。根据地进入鼎盛时期。
1940年10月,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蒋介石调集汤恩伯集团军10万余兵力,大举进犯豫皖苏边区,新四军第四师奋起自卫反击,经过3个月的艰苦的反磨擦斗争,终因寡不敌众,第四师主力部队和豫皖苏边区党政干部于1941年5月奉命离开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转移到皖东北地区,开展创建淮北苏皖边区抗日根据地的斗争。
来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