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建】江苏扬州邗江区:以组织担当激励村(社区)书记作为
编辑:admin 时间:2024-01-29 05:15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近年来,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始终把加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1号工程”,持续抓好“选任入口关、强化履职监督、激发干事活力、建好储备队伍”四大关键举措,以组织担当不断激励村(社区)书记担当作为。
聚焦乡村振兴,选优配强“带头人”。进一步加强村(社区)书记调整的流程管控、人选把关,探索建立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差额比选考察工作机制。村(社区)书记岗位出缺时,各镇(街道、园区)原则上按照1:1.2差额提出村(社区)书记建议人选,特别是集体资产规模较大、集体经营性收入欠发达及作为典型示范培养的村(社区)党组织原则上要按照1:2差额提出书记建议人选,区委组织部与镇(街道、园区)党(工)委对拟配备村(社区)书记岗位,开展联合综合研判和比选考察,提交部务会研究。着力丰富村(社区)书记考察形式,重视征求村(居)民、驻村单位、企业、工商业主等服务对象代表意见,重点听取拟任人选群众意识、群众感情、群众工作艺术等内容,大力选拔懂发展、善治理、有干劲、会干事,甘于奉献、敢闯敢拼的优秀基层干部担任村(社区)书记。
聚焦人岗相适,履职情况“回头看”。探索建立初任村(社区)书记任职回访工作机制,任职满6个月后开展任职情况回访,开展适岗评价,全面掌握村(社区)书记到岗后工作状态、担当意识、群众反响等情况。围绕“组织建设、发展思路、预期目标、惠民举措、主要矛盾、廉洁自律”等六大方面,建立新任职村(社区)书记履职纪实档案,对在“回头看”过程中发现未能实现预期目标或出现偏差失误的,及时联合镇街党委容错纠错。对镇街党委决策部署执行不力,推诿塞责,造成重大影响或群众反映强烈的,经组织提醒,仍没有明显改观的,及时予以调整岗位。每年对全区村(社区)书记履职情况进行1次综合研判分析,相关结果作为村(社区)书记提拔晋升、评优评先等重要依据。
聚焦干事创业,激发激活“动力源”。积极探求村(社区)书记发展新出路,以敢于打破常规的勇气,更大力度激励基层干部担当作为。对所在村(社区)党组织当年度被评为“五星级”的书记,年度考核直接确定为优秀等次。任村(社区)书记满6年,所负责村(社区)党组织连续3年被评为“四星级”以上或综合考核有3年列所在镇(街道)一等等次的,择优选拔进乡镇或区属国企领导班子。每年拿出5名左右公务员或事业编制定向招录优秀村(社区)书记。村(社区)书记创新创优工作获中央、省部级综合表彰或受到省委主要领导批示,可享受相对应级别区管干部待遇。建立专职村(社区)书记企业年金,逐步提高退休后待遇。遵循典型书记成长内在规律,接续做好可塑性书记跟踪培养,选育出更多基层村(社区)书记典型。
聚焦后继有人,育强建好“生力军”。坚持把村(社区)一线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广阔舞台,打造一支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村(社区)书记队伍。积极选派区级机关部门年轻干部赴软弱后进村、经济薄弱村等挂任“第一书记”,相容度较高的第一书记可任职书记。有计划安排选调生、优青、退役军人等到乡村振兴示范村、特色产业发展村等担任党组织书记,全面充实基层干部队伍力量。着眼2025年村(社区)两委换届和2026年乡镇领导班子换届,对照换届要求,启动实施“村(社区)书记后备力量培育”计划,定期对各镇(街道)村(社区)书记选育工作和后备人选储备情况等进行盘点、督导,通过优秀村(社区)书记“定人帮带”、两年周期“定期培养”、列席村“两委”会议“定点锻炼”、副书记岗位“定向使用”等举措,引导各镇(街道)储备一批35岁左右、30岁以下的村(社区)书记人选,推动形成交替有序、持续发展的良好格局。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近年来,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始终把加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1号工程”,持续抓好“选任入口关、强化履职监督、激发干事活力、建好储备队伍”四大关键举措,以组织担当不断激励村(社区)书记担当作为。
聚焦乡村振兴,选优配强“带头人”。进一步加强村(社区)书记调整的流程管控、人选把关,探索建立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差额比选考察工作机制。村(社区)书记岗位出缺时,各镇(街道、园区)原则上按照1:1.2差额提出村(社区)书记建议人选,特别是集体资产规模较大、集体经营性收入欠发达及作为典型示范培养的村(社区)党组织原则上要按照1:2差额提出书记建议人选,区委组织部与镇(街道、园区)党(工)委对拟配备村(社区)书记岗位,开展联合综合研判和比选考察,提交部务会研究。着力丰富村(社区)书记考察形式,重视征求村(居)民、驻村单位、企业、工商业主等服务对象代表意见,重点听取拟任人选群众意识、群众感情、群众工作艺术等内容,大力选拔懂发展、善治理、有干劲、会干事,甘于奉献、敢闯敢拼的优秀基层干部担任村(社区)书记。
聚焦人岗相适,履职情况“回头看”。探索建立初任村(社区)书记任职回访工作机制,任职满6个月后开展任职情况回访,开展适岗评价,全面掌握村(社区)书记到岗后工作状态、担当意识、群众反响等情况。围绕“组织建设、发展思路、预期目标、惠民举措、主要矛盾、廉洁自律”等六大方面,建立新任职村(社区)书记履职纪实档案,对在“回头看”过程中发现未能实现预期目标或出现偏差失误的,及时联合镇街党委容错纠错。对镇街党委决策部署执行不力,推诿塞责,造成重大影响或群众反映强烈的,经组织提醒,仍没有明显改观的,及时予以调整岗位。每年对全区村(社区)书记履职情况进行1次综合研判分析,相关结果作为村(社区)书记提拔晋升、评优评先等重要依据。
聚焦干事创业,激发激活“动力源”。积极探求村(社区)书记发展新出路,以敢于打破常规的勇气,更大力度激励基层干部担当作为。对所在村(社区)党组织当年度被评为“五星级”的书记,年度考核直接确定为优秀等次。任村(社区)书记满6年,所负责村(社区)党组织连续3年被评为“四星级”以上或综合考核有3年列所在镇(街道)一等等次的,择优选拔进乡镇或区属国企领导班子。每年拿出5名左右公务员或事业编制定向招录优秀村(社区)书记。村(社区)书记创新创优工作获中央、省部级综合表彰或受到省委主要领导批示,可享受相对应级别区管干部待遇。建立专职村(社区)书记企业年金,逐步提高退休后待遇。遵循典型书记成长内在规律,接续做好可塑性书记跟踪培养,选育出更多基层村(社区)书记典型。
聚焦后继有人,育强建好“生力军”。坚持把村(社区)一线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广阔舞台,打造一支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村(社区)书记队伍。积极选派区级机关部门年轻干部赴软弱后进村、经济薄弱村等挂任“第一书记”,相容度较高的第一书记可任职书记。有计划安排选调生、优青、退役军人等到乡村振兴示范村、特色产业发展村等担任党组织书记,全面充实基层干部队伍力量。着眼2025年村(社区)两委换届和2026年乡镇领导班子换届,对照换届要求,启动实施“村(社区)书记后备力量培育”计划,定期对各镇(街道)村(社区)书记选育工作和后备人选储备情况等进行盘点、督导,通过优秀村(社区)书记“定人帮带”、两年周期“定期培养”、列席村“两委”会议“定点锻炼”、副书记岗位“定向使用”等举措,引导各镇(街道)储备一批35岁左右、30岁以下的村(社区)书记人选,推动形成交替有序、持续发展的良好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