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信息中心倾力打造海洋经济“晴雨表”
编辑:武汉大学 时间:2019-08-28 14:51
中国是一个既有陆地又有海洋的海洋大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财富和人口不断向沿海聚集,海洋经济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
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为海洋经济宏观调控提供科学依据,1989年,国务院赋予国家海洋局“主管海洋统计”的职责。1989年6月,海洋科学和技术信息研究所成立了一个统计小组,负责实施工作。30年来,海洋经济统计工作从无到有,成为推动海洋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
构建海洋统计新机制
1990年代以前,海洋产业统计只是海洋相关部门统计的一部分,分散在各个海洋相关部门。例如,海洋渔业统计反映在前农业部的渔业统计中,而海洋运输统计反映在交通部的运输统计中。当时,从事海洋经济或海洋产业研究的研究人员很难找到一套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海洋经济发展的统计数据。
1989年,应国务院要求,国家海洋局组织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开展国家海洋统计的准备工作和相关研究工作。信息中心成立了海洋统计特别工作组,并立即开始海洋统计研究、指标设计和数据收集。这标志着中国海洋统计工作作为一个独立的统计系统正式开始。
将与海洋有关的统计指标和数据分开增加了相关部门的工作量,在研究工作中遇到了很大阻力。统计小组前成员张原华深受感动:“我们做研究,经常被拒绝。他们不明白我们为什么做海洋统计。“经过解释和不懈努力,一年多来,信息中心编制了《国家海洋统计指标体系和指标解释》,涵盖海洋自然地理、海洋自然资源、沿海省(市、县)社会经济状况、海洋机构和人员、海洋投资基金、海洋设施、海洋工业活动、海洋服务、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以及海洋教育。海洋工业活动还包括八类海洋运输、海洋水产品、海洋盐业、海洋矿物、沿海旅游、海洋能源、海水利用和海洋药物。制定了主要统计指标,初步建立了海洋经济统计分类体系。
为了确保海洋统计数据来源的稳定,1991年10月,国务院召开了部长级协调会议,并通过了国家海洋统计信息网的组织计划。1994年11月,又召开了沿海地方层面的协调会。经过4年的建设和完善,我国已经形成了中央和地方相结合的海洋统计信息网络。
自此,我国海洋统计工作得以有序展开。到1996年,信息中心已经编写了6期《中国年度海洋统计报告》。在此基础上出版了《中国海洋统计年鉴》(1993年版),这是中国海洋统计数据首次向公众公开发布。
迈向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
1999年3月,信息中心编制的“海洋统计综合报表系统”得到国家统计局的批准和实施,海洋统计被正式纳入国家统计系统,标志着海洋统计制度化发展阶段的开始。自2003年1月以来,国家统计局批准并实施了“海洋统计快速系统”。《快报》及时反映了海域使用、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经济运行情况,进一步提高了海洋统计的及时性。统计将从每年下半年到年初进行,频率从每年一次改为每半年一次。2004年初,在《海洋统计报告系统》和《海洋统计快报系统》的基础上,编制了《2003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公报全面分析了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公布了海洋渔业、海洋运输、海洋生物医药七大产业的产值和海洋一、二、三产业的增加值,为国家制定海洋政策和发展规划,加强海洋管理提供了及时的数据支持。
为了规范海洋统计的基本定义和行业分类,信息中心起草了中国海洋统计领域的第一个行业标准《海洋经济统计分类与代码》,并于1999年12月发布。本标准统一了海洋产业的分类标准,规范了海洋产业的分类方法。这是标准化的重要起点。《海洋经济统计分类与代码》(Statistical?Classification?and?Code?of?Marine?Economy)以海洋相关性质原则为基础,从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确定海洋相关产业分类和产业活动的统计范围,并根据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将其分为大、中、小三类。根据这些标准,海洋经济的统计口径也作了相应调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02年版)增加了海洋化学工业、海洋生物制药和保健品、海洋电力和海水利用、海洋工程建设、海洋信息服务和其他海洋工业的统计数据,从原来的7个主要海洋工业增加到12个类别。与此同时,沿海地区的国内旅游统计数据已经增加,并与原来的沿海国际旅游合并,以适应沿海旅游。
2003年8月,发布并实施了《海洋统计管理暂行办法》,规范了海洋经济统计管理,确保了国家海洋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全面性。后来,先后颁布实施了一系列管理规章制度,包括《国家海洋统计工作评价办法》、《海洋统计数据审查制度》、《海洋统计分析系统》、《海洋统计数据审查方法》。
通过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发展,海洋经济统计工作逐步走上正轨,实现了可操作性。
创立海洋经济核算体系
随着海洋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对海洋经济统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5年,信息中心开展了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研究。2006年12月,中国海洋经济领域的第一个国家标准《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正式颁布。该标准以中国国家经济产业分类为基础,参照联合国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界定了海洋经济和海洋产业的概念,区分了海洋产业和海洋相关产业两大类,构建了海洋经济的核心级、支撑级和外围级三个层次,包括28个大类、107个中间类和380个小类。该标准基本构建了完整的海洋经济统计分类体系。同年,为了明确沿海地区的分类标准和海洋经济统计的区域范围,颁布了海洋行业标准《沿海行政区分类和代码》。
2005年,为全面反映海洋经济运行情况,实现海洋经济统计数据与国民经济统计数据的可比性。信息中心以海洋经济核算为课题开展了一系列的专题研究,构建了海洋生产总值核算的方法和模型,创建了由海洋经济主体核算、基本核算和附属核算构成的体系框架,主要包括海洋经济生产核算、海洋投入产出核算、海洋固定资本核算、海洋对外贸易核算、海洋自然资源核算、海洋环境核算和涉海社会活动核算等。2005年6月~2006年6月,为了验证核算方法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分别在河北省和江苏省盐城市开展了省、市两级试点,完善了海洋生产总值核算方法,为核算工作的全面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在专项研究和试点工作的基础上,信息中心于2006年编制了《海洋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体系》,并获得国家统计局的批准。因此,实现了海洋国内生产总值与海洋国内生产总值的一致性和可比性,海洋经济统计工作实现了质的飞跃。
全面提升监测与评估能力
近年来,为了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信息中心开展了海洋经济运行监测和评价系统的建设,重点是提高海洋经济的监测和评价能力,打造海洋经济的“晴雨表”。
通过建立涉海企业直接报告制度,开展涉海部委数据共享,海洋经济数据源不断扩大,海洋经济监测内容不断丰富。今天,海洋经济的监测内容不仅包括海洋产业的实物量和价值量,还包括生产效率、对外贸易、能源消耗、涉海融资、市场活动等方面。数据的频率也增加到每季度和每月。同时,信息中心制定了年度监测评价工作计划,起草了海洋经济监测指标、监测技术、质量控制技术和评价技术的标准和规范,逐步推进了海洋经济监测评价工作的运行和标准化进程。在第一次全国海洋经济调查中,信息中心起草了总体规划、实施计划、3项标准和6项技术规范,并对海洋和地方调查人员进行了各种培训,为查明海洋经济的财政资源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为了全面客观地反映中国海洋经济和海洋事业的发展水平,引导社会期望,增强全民海洋意识,信息中心编制并发布了2014年起的年度《中国海洋发展指数》和2016年起的年度《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指数》。进一步开发了中国海洋经济景气指数、中国海洋工程装备景气指数等产品。它还推出了“海洋经济微新闻”微信公众号,每天发布最新的海洋经济信息。为了提高海洋经济运行分析的及时性和深度,从2016年开始,将编制季度报告、月度报告和一系列专题报告,为海洋经济宏观调控和海洋产业政策制定服务。
今后,为适应海洋经济发展的需要,海洋经济运行监测评估将面向需求、面向问题,以技术、方法和制度创新为手段,不断提高监测评估服务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全面提升海洋经济运行监测评估能力,形成全方位的新模式,为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和管理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