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基层社会治理示范培训班领导发言
编辑:武汉大学 时间:2019-09-02 14:09
北京市西城区是首都的功能核心区之一。它是国家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流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它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区域,也是彰显国家形象的重要窗口。面积50.7平方公里,有15条街道,261个社区,常住人口124.1万。自2015年西城区被指定为“国家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试验区”以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重要讲话的精神和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新要求。在市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民政部、市民政局的指导和支持下,我们努力落实红墙意识,实行三管齐下,旨在增强公众参与感,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区治理创新。
一、坚持政府主导,推动治理体系创新
近年来,西城区在做好“四个服务”的过程中,基于其资本功能和区域定位,逐渐形成了以“绝对忠诚、责任和第一善心”为主要内涵的“红墙”意识。我们以红墙意识、群众需求、政府主导作用为指导,积极推进社区治理创新。
一是着力工作机制建设。我们将探索实施一个以人民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为中心、以街道总体规划为重点、以社区治理为基础、以公众参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支持的全面响应的工作系统。建立“走访倾听人民需求、倾听人民意见、解决人民困难”的工作机制,不断加大为社区居民服务的力度。在过去几年中,共收集了107万份公众意见,解决了105万份,解决率为98.1%。去年,我们率先在全市建立民生工作舆论工程机制,并在社区积极推广。
二是加强政策资金保障。在社区制度建设、推进咨询工作、社会工作队伍建设、培育社会组织等方面建立了“1+7”政策文件体系,全力支持社区治理创新。完善社会建设领域金融投资机制,设立社会建设专项资金,每年投资3000万元购买社会组织服务。自2015年以来,社会建设领域的208个社会组织开展了314个政府购买的社会服务项目,为290万社区居民服务。
三是注重信息技术支撑。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区域内各级政府资源的对接和共享,分批实现区域内政府服务。借助数字红墙社会服务管理平台的建设,西长安街街道以视频图像信息、2.5维地理空间信息和商业数据为基础,依托数字红墙应用(digital?red?wall?APP)加强平台的各项数据管理,增强政府与人民的互动,优化公共服务的“最后一米”,为私人事务从“等待人民来”走向“传递政府来”。目前,构建以大数据平台为支撑的服务模式正在全区推广。
二、突出社会协同,完善共建共享格局
在社区治理工作中,全区自觉践行红墙意识,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情感,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三者联动为出发点,通过机制建设,整合辖区资源,促进社会协调,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实现共建共享。
一是加强需求联动。对需求的回应促进了联系。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通过社区居委会的协调、社会工作者的推动、社会组织的实施和居民的广泛参与,实现了三个机构在解决人民门前问题上的联动。在多网络融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全响应网格社区治理服务体系,以社工、建筑总监等“一格五员”骨干为重点,收集公众意见,掌握民众需求,建立舆情日志。探索“1+1”助推模式,促进专业人才到社区社会组织工作,促进社区服务专业发展。
二是加强项目联动。西城区政府制定了购买三代理联动服务的项目目录,建立了社会组织承接项目、社会工作团队实施项目、社区围绕服务老人、文化服务、环境服务等方面实施项目的工作机制。在项目联动过程中,依托“1+15”社会组织孵化体系,积极推进社会组织培育。目前,全地区共有2,572个社区社会组织和598个注册社会组织。精心策划的服务项目形成了多个品牌,如书香西城——砖阅读空间,孝顺西城——百岁老人口述历史,绿色环保——小屋。
三是加强资源联动。各级党政部门统筹配置,群众团体投入社区资源,建立西城区三大社会联动项目对接库。整合各类社区特色服务设施,具备条件的由社区社会组织运营,面向社区的服务。在资源联动过程中,努力发挥中央部委、企业、高校等管辖单位的资源优势。近400个社会单位主动开放食堂、停车场、礼堂、浴室等单位资源与社区居民共享,解决了社区老年人就餐、美容美发和社区停车难的问题。
三、强化居民参与,激发社区治理活力
红墙意识来自基层,在一线实践,扎根于干部群众的心中。在推进社区治理创新中,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不断深化红墙意识,完善居民参与机制,凝聚群众,为社区治理奠定坚实基础。
一是创新协商议事机制。创建参与式社区分层咨询管理模式,鼓励社区居民参与需求表达、咨询讨论、问题解决,并聚集群众解决矛盾纠纷。在推进咨询工作的过程中,建立了覆盖街道、社区、网格、建筑和法院的7375个讨论大厅,召开了12134次讨论会议,解决了7000多个社区居民的实际问题,形成了1855个典型案例,进一步保障了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二是完善居民自治机制。通过建设与医院自治、网格自治等形式,构建网格查询、咨询与审议、政务与自治管理的工作机制,实现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总结和推广桃兰亭街的“建筑俱乐部”模式和西长安街义大利街的“好邻居屋”模式,增强社区居民的自主性。引导社区居民开展自治活动,在背街小巷整治、街区整理等重点工作中,建立以街巷长为纽带的治理体系,组建1359个背街小巷自治共建理事会,订立居民公约1352份,社区居民公共责任意识不断增强。
三是健全志愿参与机制。完善志愿服务机制建设,通过星级评定、表彰活动、奖励积分等激励措施,促进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目前,社区实名制注册志愿者超过28万人,包括中央国家机关领导干部、科研院所专家学者和广大居民。他们在服务国家重大活动、生态保护、文化健身、垃圾分类、文明劝说、冲突解决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他们形成了以“西城大妈”、笑脸、阳光助残等为代表的志愿服务品牌。,成为引领时代精神的城市名片。
做好实验区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方略。我们将抓住学习交流的机遇,积极借鉴各省市的良好经验和做法,不断深化社区治理创新,进一步推进科学治理,实现区域发展转型和管理转型,全面提高发展质量,更好地保障首都职能的履行,更好地服务市民生活,更好地展示城市文化魅力,以更突出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