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时评」农业产业化岂能被滥用?
编辑:武汉大学 时间:2019-08-20 17:33
马上就到了瓜果飘香的时节,多地以某某特色农产品冠名的各类节日正呼之欲出,“某某之乡”的名号也被众多县乡(镇)激烈争夺着。在我们看来,这些举措不失为各地做强做大的农业品牌的尝试。但与此同时,往年“菜贱伤农”“果贱伤农”的惨痛教训依稀还在眼前耳边。在改变传统农产品种植销售小、散、弱,提升农业科技现代化水平的进程中,产业化确是重要的举措,但滥用产业之名,无视市场规律、好大喜功、盲目扩大规模做法实在值得警醒和规避。
首先,农业产业化不应成为“政绩工程”和“面子项目”。记者在一些县(区)采访时发现,农业主管部门往往对该地某些特产的种植面积和产量沾沾自喜,但被问起当年产品的价格和市场行情就三缄其口了。究其原因,无非是当地刻舟求剑似的以某年该产品走热为依据,引导农户盲目扩大种植,随后该产品价格暴跌,农户苦不堪言。
更有甚者,有些部门为了争得所谓“某某特产之乡”的名声,恨不能亲自派人下地为农户种苗,产业发展初期做到了“保姆式帮扶”。但一旦达到种植规模,获得了名声之后,就对此不闻不问了。其结果必然导致农户对产业发展的信心严重受挫。有人质问:“当初你们说好的市场前景呢?现在怎么就人走茶凉了呢?”当农业产业化蜕变成“面子产业”工程,其危害和负面效应不容小觑。
其次,农业产业化不可盲目复制,必须因地制宜。不同的地区,地理、气候及区域市场环境迥异,若盲目将其它地区的经验、做法和模式生搬硬版,其结果可想而知。一些偏远山区半山区根本不具备连片种植、机械化作业条件,相较于大而强的发展方向,小而美可能是这些地区农业发展的“正确打开方式”。无视绿色生态、地域风味等优势,不从差异化、精深加工上找出路,片面追求规模效应,无异于舍近求远、舍本逐末。
第三,农业产业化必须与市场无缝对接。纵观近年的一些农产品滞销、贱卖的现象,我们不难发现这其中反映出的市场信息不畅通、不对称等问题。因此,无论是公司加基地加农户模式,还是合作社模式,农业产业化成功的关键因素还是要让农户掌握即时性的市场信息,前瞻性地、准确有效地应对市场行情的变化。如果一味想着眼前的热销现象而看不见市场行情变化,那农业产业化只是连山村都走不出的空话。
我们呼吁,在大数据、云计算产业发展如火如荼的当下,农业产业化既要善用也不可滥用,理应插上智慧的翅膀,让农产品常畅销、让农户少流泪。(央广网评论员 李健飞)